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详细内容
常委会建议赋予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
来源:法制网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0日作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民诉法修正案草案


 

应赋予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增加公益诉讼制度。

  近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审议中,常委委员对立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普遍赞成,同时也提出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一些委员建议,应当赋予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

 

增加公益诉讼制度影响深远


  “现在环境污染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有增多的趋势,但提起公益诉讼于法无据。”刘振伟委员说,草案新增加的公益诉讼制度,是此次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其影响是深远的。

  陈秀榕委员也认为,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而提起的诉讼。社会各界长期以来一直呼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这次修改民诉法,赋予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力,回应了社会关切,是草案的突出亮点之一。

  “在程序法层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我国民诉立法的重大进步,对这一点应予充分肯定。”南振中委员说。

 

草案规定比较原则应当细化


  “草案对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比较原则,建议细化相关规定。”刘振伟委员提出,比如,受理公益诉讼案件是否应设定一定的条件;行政机关能否提起公益诉讼;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是否应得到相关授权;提起诉讼的主体是否包括利益受到损害的直接当事人;当事人提起的普通侵权诉讼与公益诉讼在程序上如何衔接;公益诉讼的受理法院适用怎样的审判程序等问题,都应进一步明确。

  朱永新委员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草案中的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如何界定?机关好理解,是指政府及其各种机构,社会团体是指什么?是指人民团体还是包括所有的社会团体,是否包括各种备案登记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如何确认?另外,公民联名可不可以提起诉讼?比如有单位在家门口建污染企业、堆放大量垃圾等造成很大的污染,居民集体联名提起诉讼行不行?

 

应扩大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


  “我国民诉法中适当地规定公益诉讼的问题是必要的,但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慎重设置这一制度。”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戴玉忠说,草案规定的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用“有关机关”的表述不合适。一是有关机关的表述不明确,民事诉讼本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诉讼,公益诉讼是一种授权性的诉讼,这种授权应明确授予哪个单位的。二是我国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机关很多,党的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等,都与公众利益有关,都能够成为诉讼的主体吗?显然,党的机关、人大机关、审判机关是不能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剩下的就是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用“有关机关”的表述是不合适的。三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作为公益案件起诉主体也有问题。一方面我国的行政机关权力比较广泛,像这次草案提到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政府都有主管部门,都有权对企业、社会组织造成这样的公益侵权案件进行查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必作为诉讼主体再将案件起诉到法院。我国的行政机关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行政机关,西方国家的行政机关一般不直接介入经济和市场活动,而我们的行政机关是党领导下的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办事的政府机关,在招商引资、建设开发等经济活动中都直接参与,也可能是公益案件侵权主体或共同侵权主体。目前,不宜把行政机关作为我国公益案件的起诉主体。

  “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有些公益案件赋予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作为公益案件起诉主体,是可以的。”戴玉忠委员说,我国的工会、妇联、共青团作为人民团体,它代表着广大职工、广大妇女和广大青年的利益,赋予这样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公益案件的起诉权,是可以考虑的。

  南振中委员则提出,草案关于公益诉讼的规定,将原告主体限定在“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范围内,未赋予公民和其他组织、法人单位独立诉权。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实体法都明确规定公民对于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建议草案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作适当调整,使公民及其他法人单位均可通过公益诉讼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南振中委员说。

  丛斌委员也认为,诉讼主体应当是三种类型:公民、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公民是自然人,法人和自然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诉讼地位和权利是一样的。对于公益事业的损害,公民理应有提起诉讼的权利,理应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